德育動態(tài)
家校心連心 牽手兩代人
時間:2015-03-17 16:17 作者:admin 來源:未知 閱讀次數(shù): 次
——合肥七中高一年級第三組團家訪活動側(cè)記
“江山不夜月千里,天地無私玉萬家”,一場瑞雪給廬州大地帶來了吉祥,在這寒冷的冬日,合肥的萬名教師帶著愛的暖意走入了千萬學生家中,合肥七中高一年級第三組團的老師們也紛紛行動起來,加入到家訪的隊伍里來。
近 日,合肥市教育局以成功創(chuàng)建為國家級學校品質(zhì)提升試驗區(qū)為契機,啟動了以認真學習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(guān)于“四有好老師”講話精神為指導,以教師強素質(zhì)、學生 得發(fā)展、學校樹形象為目標的“萬名教師進萬家”活動。合肥七中積極響應,結(jié)合七中實際情況,制定了《合肥七中全體教師走進學生家庭活動實施方案》,并以全 體教師專題會議的形式進行了動員和布置。在學校的統(tǒng)一部署下,高一年級第三組團迅速行動起來,組團分管領(lǐng)導和組團長召集全團教師,細化活動方案,統(tǒng)籌安排 家訪時間、家訪人員和家訪對象,并進一步強調(diào)家訪要求和家訪紀律。
在剛剛結(jié)束的周末,第三組團的老師們紛紛行動起來,開始了以“走進學生家庭,走入學生心靈”為主旨的家訪活動。其中,高一(17)班班主任李甜老師和化學學科蘇航老師選擇到性格內(nèi)向、學習效率有待提高的劉同學家中;高一(19)班班主任惠文波老師和物理學科席晶老師選擇到學習習慣較好、尚未適應高中學習節(jié)奏的汪同學家中;高一(20)班班主任汪葉軍老師和英語學科徐穎老師選擇到學習習慣有待改進、自制力有待加強的舒同學家中;高一(21)班班主任鐘艷老師和英語學科徐穎老師選擇到學習態(tài)度積極、近期學習狀況波動較大的王同學家中;高一(22)班班主任滕薇薇老師和生物學科朱奇老師選擇到學習態(tài)度端正、學習效率有待提高的徐同學家中;高一(24)班班主任汪傳榮老師、英語學科王瑞老師和生物學科朱奇老 師選擇到學習踏實努力、自信心不足的楊同學家中。按照學校的部署,老師首先向家長闡明了家訪的背景和用意、家校溝通的重要性,打消學生和家長的疑慮,而 后,教師、家長、學生一起就學生的成長歷程、家庭環(huán)境、性格特點、興趣愛好、學習狀況、在家和在校表現(xiàn)等多個方面進行深入探討。其中,教師向家長著重闡述 了科學育人觀,以現(xiàn)代化的成人成才觀念引導學生家長,摒棄唯分數(shù)論,一起助力學生的身心健康發(fā)展,得到了家長的理解和支持。在與學生的溝通中,教師還注重 從人際關(guān)系、生活能力、學習方法、高中階段學習特點等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,并耐心傾聽學生的想法,給予適時的點撥和啟發(fā)。整個家訪的過程都呈現(xiàn)出民 主、平等、溫馨的氛圍,不少家長都感慨:“這是我們第一次接待教師家訪,心里特別激動,感謝七中老 師對我家孩子的關(guān)注、感謝七中一直以來的嚴格科學的管理,你們的到來本身就是對我們的莫大鼓勵,謝謝!”很多教師也感覺不虛此行,收獲頗豐、感觸良多,一 位年輕老師表示:“通過家訪活動,我深刻的體會到一個孩子對于一個家庭的重要性,一個學生在班上不過是五十五分之一,很不起眼,而在家里,卻是家長的百分 之百。在家訪時的交談中,我深刻地體會到家長的期盼,深感自己責任重大,在今后的工作中更不敢有絲毫懈怠之心。我認為家訪也是一種提高自己班級管理能力的 重要途徑,我應該多關(guān)注學生,找到他們身上存在的問題,帶著問題與思考走進他們的家中,尋找產(chǎn)生問題的根源,有的放矢,用真誠的溝通營造和諧的家訪氛圍, 將我們對孩子的愛以及教育理念傳遞給家長。相信有愛,家校的距離不再遙遠;相信有愛,家長的支持更加堅定;相信有愛,兩代人的心靈會越來越近;相信有愛, 教育的果實會更加豐碩!”學生也對此次家訪活動反饋良好,一位學生激動地說:“曾經(jīng)對家訪非常擔心,怕老師來家里告狀,現(xiàn)在才發(fā)現(xiàn)老師和家長是這樣的包 容,他們對我滿滿的愛一定會化作我成長的動力,原來我并不孤單。”
家 校合力共助孩子成長是合肥七中的一貫教育理念并不斷深化實施,合肥七中的家長學校曾榮獲安徽省“家教名校”,合肥七中的班主任考核制度明確將家校溝通工作 納入其中,家長開放日活動也已經(jīng)成為學校的常規(guī)工作,在這樣一個良好的氛圍中,在校領(lǐng)導班子的強力推進下,第三組團的老師們會不斷總結(jié)經(jīng)驗,爭取在后期的 家訪活動中提高工作的目的性和實效性,讓家訪成為家校溝通的橋梁、成為實現(xiàn)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。
近期的家訪工作只是一個開始,第三組團的老師們?nèi)栽诼飞?hellip;…(鐘艷、朱奇)
- 上一篇 : 以人為本 服務考生
- 下一篇 : 學校教育的溫暖觸角——家訪